凤凰古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三河古镇走进岁月深处 [复制链接]

1#

不知为什么,外出旅游总会选择古村、古镇、古城乃至一切古建筑,越来越喜欢走进古典,走进岁月深处,扣开铜绿的大门,去探寻历史的遗迹。后来渐渐了悟,是因为年岁徒增,因为越来越接近宁静,接近古意,喜欢厚重的有光阴履痕的砖瓦、石墙、石板路、牌坊、石桥……,还有藏在瓦缝、石头缝还有被风化锈蚀的垣墙里的沉甸甸的过往。

而这次到三河古镇,那些藏在残砖断瓦、古楼旧居里的光阴似乎隐遁了,充溢在脑海的记忆竟然是——味道!

这次去三河古镇纯属机缘巧合。起初,与亲友约好出游,是准备到金寨天堂寨好好游玩两天的,谁知天公不作美,抵达的第一天晚上就下起了倾盆大雨,道路湿滑,不能爬山,遂取消行程,就近往三河古镇而来。

记得上次爱人开车,带我和闺蜜一起去,也是一个蒙蒙细雨的日子。时隔五年,竟恍然有隔世之感。那时的青石板的巷子、街道显得比较冷清,停车场满是泥泞,没有多少游客,而今,去景区的街道已然建了栏杆,停车场甚至连位置都难找。那时,我们似乎没有逛什么特别的景点,只是静静地漫步在街道上,便已沉淀在一片经年的岁月里,长街短巷,一如长短句,平平仄仄都是诗韵。

记得走过一片木窗格的老建筑,闺蜜想起了小时候喊同伴上学的情景,楼头的木窗里传来清亮的童音,喊一声,天井上似乎就洒下一抹阳光。

而今,这个略带江南水乡特质的古镇似乎脱下了冷艳的旗袍,换上了荆钗布裙,充满了寻常烟火气息。或许因为疫情关得太久,长假出游的人格外多。而古镇的商贩们显得气定神闲。有一处酱菜馆,老板很豪气地把各种腐乳、豆酱都盛在青花瓷的巨钵里,前面还象征性地用玻璃瓶装了一些,上书“纯手工制作”,他看到游客也不招呼,依然自顾自地忙碌。花花绿绿的酱菜飘来的都是那种特别下饭的酸辣味道,色泽也很诱人,特别是那红红的腐乳是我童年时代最难忘的美味佳肴,我想起了本家奶奶用稻草堆豆腐的情景了,还有那黑黝黝的罐子,上面盖着大海碗,对我而言是藏着一年的好味道的。随着人流往前走去,被雪白的龙须酥惊艳到了,招牌上楷书“龙须坊”,老板承诺“现做现卖”,那是儿时过年走亲戚时必备的礼品,有时候趁大人不注意,悄悄从拆开一包尝尝,那味道从舌尖甜到骨子里。

走过凤凰古城,再到三河古镇,我发现一种共同的小吃——木锤酥。这应该是一种古老的乡土工艺吧,两个壮汉抡着木槌,趁着麦芽糖和其他炒熟的干果冒着热气,像花生、核桃仁、瓜子仁……一顿猛砸,一锤,两锤,他们轮流砸过去,连同自己的汗滴都洒在果仁里,那场面着实壮观。才一会儿功夫,香味飘来了,有果香,有糖味,有桂花香,最醇厚的乡村味道里应该有这一味酥。或许,几百年来,这些在土里刨食的人们就在盼着这样的日子,可以把日子过成蜜糖一样甜润。

或许,是因为古人对于饥饿感的记忆太深刻,对于苦涩的味道太难忘,所以,他们需要这份甜来冲谈痛苦的回忆吧。犹记儿时,能得到一颗糖会舔很久很久,直到完全化掉,还要吮吸一下手指头,甜,太珍贵太稀缺。甚至于,一切有点甜味的,像高粱杆,翻白草,蛇莓,甚至蔷薇花的花梗都被我们一一尝试过,因为有那么一点点甜。超越极致的甜总是源于超越极致的苦,苦涩、艰辛、贫穷,都太深入骨髓,现在人们想要忘掉它,丢掉它,就显得太用力了。正如,我们的文化缺少太深刻的悲剧,即使最痛楚、最决绝、最无望的痛,最后也会有化蝶、化鸟抑或天上人间的重逢,或许,这就是中和之美吧。只是,我不希望木锤酥还保留着这甜得发腻的味道,它应该渐趋缓和,让甜味与香味糅合,甜得适度,香得诱人。

在三河古镇,美食似乎都是以甜腻为主,像又大又酥的米饺,咬一口,直接甜透你,是那种很霸道的甜,把其余的味道都驱逐干净,满世界只剩下甜,放肆的甜,而且不小心会还粘到衣服上,对,就像特别黏人的孩子,不肯放过你的味蕾。我还是更喜欢芝麻饼、板栗酥、桂花糕、、花生酥、桃花酥等,掺入了植物的芬芳,更多了一份贴近自然、土地的笃实与安稳。不过,有时候还真会有惊喜。小巷尽头等候着一家“魏记梅菜扣肉烧饼”,老板正在一口大平底锅上煎饼,以前梅菜扣肉只是一道普通的菜,而他居然创意地演化成烧饼,将梅菜的清香与肉的醇厚结合,再加上香油的挥发,少了荤油气,多了酥香味。烧饼外酥里嫩,火候耿刚好。那绵长的味道真的一种天然的混合。

有精美的美食,自然少不了酒相佐,水乡盛产米酒,在街头看到了当地有名的“鹊渚一坊”米酒,据说是纯手工无添加的,味道甘醇可口,只是摆出来的都是那种礼盒的套装,便没有去尝试。或许,用那种小小的酒葫芦盛一点,会更有神秘感吧。特别像古装戏里的仙风道骨的神仙挂在身上的道具。我这番论断,估计真正爱米酒人士不能接受。但不知为什么,我感觉器皿之余食物真的很重要,正如以普通的瓷壶和紫砂壶泡的茶,味道绝对是迥异的。

最热烈的又有些尴尬的味道,便是臭干子了。老板直接打出“长沙臭豆腐”的招牌把自己本土的“三河米饺”置之后位,旁边还特意讨好地亮出“风味炸串”,这是吸引人喝几杯的节奏。看样子三河人已经在慢慢地从传统走向了开放,他们在吸纳不同的味道,以招徕顾客。毕竟,被商业气息浸染的古镇,已经不能只守一隅,接待八方来宾的古镇不能只有唯一的甜。老街渐渐消失在视野尽头,新的街道两旁虽然也是古老的徽派楼阁,但楼宇更高大、恢弘,街道更宽阔、规整,街口出现了年轻人喜欢的茶饮店“蜜雪冰城”,感觉仿佛从古老的乡土气息的古镇穿越到现代都市。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古镇的味道滋养着一群淳朴而温厚的人们,三河清清的流水也蕴藉着丰厚的底蕴,从这儿走出了物理学家杨振宁,抗日名将孙立人将军,还有实业救国的社会活动家董寅初,更久远的太平天国英王府邸也坐落在小镇上,人杰地灵,自然名不虚传。

最后,竟然想起在三县桥上看到河中路过的一艘游船,有人品果子糕点,有人穿戏服咿咿呀呀地唱戏,那点心的味道估计会醉人吧……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