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古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杜鹃声里的记忆关于沈从文墓的一些旧事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专家哪里最好 http://pf.39.net/bdfyy/bdfzj/

沈从文与张兆和。

张永中

近读老乡友黄永玉《见笑集》,捉到一句“杜鹃啼在远山的雨里”。勾魂了。

正是桐花清明,柳絮端阳的江南烟雨时节,今年又值沈从文先生周年冥诞。我不禁记起关于沈从文墓的一些旧事来。

忌日

年5月10日,年腊月出生的凤凰人沈从文在北京逝世。

5月18日,亲友及各界人士为他举行追思告别会。

中新社播发了记者王佳斌采写的通讯《告别沈从文》。

新华社记者郭春玲,以《沈从文告别亲友读者》为题,作了报道。

过了五个年头,又在5月10日这一天,沈从文先生的骨灰归葬凤凰故里。

骨灰,一半撒入沅江,一半安放在听涛山一块天然五彩石下。

从此,5月10日,成了许多凤凰人和文学热爱者记住的日子。

听涛山,成了时常有人流连观瞻的地方。先生忌日,或清明端午,会有人来这里献花伫立。

魂归

骨灰安放的日子,选定在年的5月10日。

这一天,专程从北京奉灵而来的沈从文夫人张兆和及子女亲友,同地方人士一道,捧护着沈从文骨灰,从下榻的县委招待所“青山如是楼”出发,经老莲花池,西门广场,进道门口,折入中营街。于中营街10号沈从文故居,简短奠仪后,再转回道门口,走东正街,过南门十字街、旧镇台署、城隍庙,出东门,下水门口码头。

一路过来,脚下是沈从文儿时无数遍走过的石板老街。街边,注目送行的,尽是他榨油粑粑、卖萝卜酸菜、吃早粉的街坊邻居。是从腊尔山、山江苗乡进城的乡亲老表。还有背着书包,匆匆赶去上学的文昌阁小学、箭道坪小学的小同学。

老街上,大家默然缓行,脚步轻轻,生怕惊动了《从文自传》里的这位小主人。生怕踩醒了铺在石板街上的一页一页的童年,那个被腊八粥、锅粑社饭馋过的童年,那个因逃学、偷着下河洗澡挨罚过站的童年,那个日光下爬树掏鸟、捉蚱蜢的童年,那个让辰河高腔、傩堂鬼脸戏勾过魂的童年,那个到西门外偷看过杀人剁头、又惊又怕的童年……

水门口码头上的小木船,是早已备好了的,犹如他当年,一次又一次的离家远行。

到了码头,骨灰由儿子沈虎雏、孙女沈红捧着上了小木船,其他护随人员则沿河步行相送。

小木船,是常年在沱江上捕鱼、装运柴米杂货、上下于各码头赶场的普通农家船。年春夏,沈从文偕夫人张兆和回乡,漂流沱江河,坐的就是这种船。

船,收拾得很干净,由当地一位老船工撑篙。按习俗,先是老船工用酉水滩上和洪江木排上喊过号子的嗓门,悠悠长啸一声,小木船便在微微晃动中,缓缓离岸,向河中心划去……

一夜新雨,此刻的沱江水泛着淡淡的豆绿。河面涨起了一点雾。同儿伴们游嬉过,平日里老乡们划船捉鱼、捣衣洗菜,端午节还要锣鼓喧天赛龙船、抢鸭子的沱江,今天,却显得安谧,似乎着意等待一位游子的归依。

码头离虹桥不远,50米就到了。小木船却走得迟疑盘桓。好一阵子,才慢慢从桥下顺直,穿过。

小木船行到廻龙阁吊脚楼下的沙湾,便稍作停留。此刻,坐在船上的沈虎雏和沈红,把素绢包裹着的骨灰盒打开,捧出一些骨灰,伴着花瓣,轻轻地撒入沱江水中。花瓣,是家人从北京奠仪活动上精心收攒下来的。

小木船继续绕万寿宫、万名塔下行。约二百米,沿豹子湾水坝的漕口滑下,一段小滩后,顺流半里地,就到了听涛山下的水碾坊码头。

两岸,步行于依依枫杨下和霏霏柳絮中的,是一程又一程送行的乡亲、游人。空气里,有橘花甜味和榨坊里溢出的油菜籽香。

木船靠了岸。沿三段“之”字台阶上行,便是墓园。

亲友们已齐聚于墓前。安放骨灰的茔穴就在事先竖立的碑石后,一个半米见方的小土坑。土是当地的红砂土。

稍事小憩后,人们依仪肃立。张兆和走近碑石,率子女把先生的骨灰,同鲜花一起,轻轻放入土坑,然后手捧泥土,覆上,抚平。在场的人们,依序将一束束山花置于碑前。

整个过程,没有鞭炮与致辞,没有花圈挽幛的簇拥。倒是此刻林梢上的隐隐啸风,碑崖旁的洇洇流泉,山下沱江的汩汩水声,和南华山里,一声高过一声的杜鹃啼鸣,让听涛山更显空寂了。

日光下,是幡帜般的白刺莓花,和从茨蓬里钻出的几杆新竹。

一切安静,一切干净。这,才是沈从文的。

船与岸

从出生的古城中营街,到骨灰安放的听涛山。水陆两程,不过两公里地,沈从文先生却走了整整86年。

从文先生说过,他从小就进了人生大课堂,读社会这本大书。一生与水有极大的关系。他的人生教育在水上,从水上“明白了多少人事,学会了多少知识,见过了多少世界”。他自己“最满意的文章,常用船上岸边作为背影”。小学未毕业,便从沱江出行,沿着沅水各支流、各码头,于船与岸、冷与暖的切换中,行走思索。为了生计,他当过老师长陈渠珍幕下的小文员,芷江小县城收屠宰税的小税官,也受过“女难”的初恋挫折等等。

他的一生被一道沱江、一支酉水、一条沅江紧紧系结着。一生纠缠在家乡河与岸,现实和梦幻里。他以行船的方位,取低平的视角,看世间风物万汇,看沿河码头,看苗乡市集,看古道渡口,看老街碾坊,看吊脚楼上、麻阳船上、洪江木排上的人间营生。他饱茹颠沛悲苦,却力图用安静和干净对冲现实的嘈杂、肮脏,用美和善消解人世的丑与恶,用智慧和健康替代愚昧与堕落……他相信可以以柔克刚,可以以弱胜强,可以以微笑对抗仇恨……

他熟悉水,理解水,酷爱水。他写的人事多在水中,故事也是鲜活淋漓的水边那种,“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

为此,作品人物大多温顺柔和,哪怕是遭遇锥心刺骨的悲苦疼痛,也不会轻易呐喊,至多给人一点春夏天气那种闷湿郁热的不适。

为此,他的作品,被解读为世外桃源、田园牧歌,远离现实,调和矛盾,甚至色情的,等等。

沈从文的思索,不取样于任何范式模板。他不谄媚权威,更不屈从于权力。他有“自己的生活与思考”。他的思考与书写,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