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再续,书接上一回。
上一回《你还是我的小苹果吗?期货风云录:天下第一关--苹果交割关之战(一)》说到,鲁、晋、陕三方诸候组成联*,企图攻下天下第一关--“苹果交割关”,从而入主中原、制霸华夏。
结果山东*团虽然人多势众,却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强攻之下始终不得其门而入;而山西*团派出的先锋部队,虽然通过抄小路偷袭,惊险地突破第一重关卡(初检),但先锋大将随即在第二重关卡(复检)被守将轻易挥刀斩于马下,溃败而逃;陕西*团见状,除了派出一名间谍成功混进关卡(有1张仓单成功进行配对交割),剩余大*只能高挂“免战牌”,屯兵不动,避而不战。
三方联*初战惨败,“苹果交割关”之险之坚由此震惊天下!
(今年上半年期货市场当中最闪亮的明星品种--鲜苹果期货合约指数走势)
据某机构最近披露的由该机构举办的期货实盘大赛上半年寨果来看,夺得冠*的账户在今年上半年取得了近40倍(.76%)超高收益率,而其最主要的获利品种之一就是苹果!
而无独有偶的是该赛事的亚*(.62%)和季*(.15%)选手,获利前三大品种当中都有苹果!
嗯,今年上半年愿意和料哥一起参与鲜苹果期货价值投资操作的,都能获得非常丰富的投资收益。
这一回料哥继续讲解一下这道雄伟险峻的“苹果交割关”是如何造就的。
由于本文属于期货投资方面的“干货型”教材内容,而且非常地“干”,对期货投资不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不用花时间细读了。当然,如果你们想了解投资的一些基本底层逻辑的话,也可以参照学习。
苹果期货交割标准之高之多,会让你怀疑自己吃过的是假苹果,而且,达到各细项标准的容许度也都是5%。
什么叫容许度5%?就是要能同时满足前述所有标准的红富士鲜苹果,才是合格的期货交割品。那怕有任何一条不满足标准,都属于不合格品。而全部送检的货物当中,不合格品的比重不能够超过5%——也就是每个苹果当中不能有5个以上不合格。
这才是核心的核心、难点中的难点!
对任何一家冷库来说,要挑选出每一个合格品苹果,都需要精心细选用心思,而绝对不可以用常规贸易手法来糊弄买家(贸易模式交易时,买家对货不满意可以现场再临时)。这需要有经验的老技师兢兢业业慢工出细活,按照目前的实操情况来看,一个熟手技工老技师,每人每天能挑选出的合格品也不会超过0.5吨,工作量和工作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这意味着,在山东等地,选出一吨交割品的人工费用至少要元,按每个人工元/元计算(即每吨翻检成本元)。而如果这个交割库当中的苹果的合格品数量过少,甚至有可能要从10吨库存现果当中才选出1吨合格品,那么这个人工费用将会骤然上升到每吨合格品0元以上。
这种翻检成本,直接决定了苹果交割品的最终成本会远高于贸易环节的实际成本,尤其是以前苹果贸易习惯的库存模式,会一二级苹果混装,这些库存苹果的质量高低参差不齐,对后期的形成仓单时的翻检操作构成了极大的成本压力。
这也就是山东地区虽然拥有众多的交割仓库,却在AP合约当中并没有参与实际交割的根本原因:
仓单生成成本实在太高了。
料哥带大家来看一下苹果期货交割品的品质检验环节现场:
使用专用仪器来测量硬度、糖度等指标。
料哥再进一步细细讲解一下大家都很关心的“纸加膜”苹果的交割难题吧。
有不少投资者误解了(又或者是心怀*胎,想通过某些手段以便宜货蒙混过关)苹果期货的交割品标准,交割品就是红富士苹果,而不是什么“苹果+包装物”。
无论郑州期货交易所或者质检机构的相关苹果交割培训当中,都曾经反复地指出入库的必须是“光果”。而恰恰是这一条,基本上就宣布了价格较为便宜的“纸加膜”苹果无法用于交割。因为常规的“纸加膜”苹果,从树上到采摘到入库再到销售的全环节过程当中,必须带着膜袋,一旦摘掉膜袋,苹果会在短时间内出现业肉俗称的“虎皮”等现象,其货架期短,且硬度降低,这些都不符合苹果期货严格的交割标准。
所以,苹果期货从设立之初到上市挂牌,参考价格从来就没有考虑过“纸加膜”苹果。
但是,今年初却有很多期货投资者误以为“纸加膜”苹果能够用于交割,而这类苹果目前的市场价格很便宜,所以就把苹果期货合约价格打压到严重低估的水平:
事实上,“纸加膜”苹果的物理特性无法适应期货交割的基本要求。
第一,纸加膜苹果根本不可能在任何月份注册成仓单。
由于苹果交割品的特殊性,5月之前注册的仓单需要在5月份注销。这意味着在10月到4月期间注册的任何仓单,都可以保留到5月中旬才出库。任何冷库都不会接受“纸加膜”苹果用于标准仓单和折算仓单。因为这些光果入库后,要面临长达几个月的储存时间,而到5月份再完成出库的时候这些“纸加膜”苹果根本无法达到期货标准的出库条件。
这一条,几乎就彻底封死了纸加膜在任何月份注册成仓单的可能性。
第二,“纸加膜”苹果只可能在车板交割模式当中闯关,但面临着极大的不确定性。
虽然注册不了仓单,但还是有不少投机客想钻规则的空子,比如想利用车板交割的特点用“纸加膜”予以交割。
但其中的最大不确定性正是5%的质量容许度这个严格的标准,这条标准在理论上堵死了“纸加膜”苹果大规模交割的可能性。
为什么说5%的质量容许度是纸加膜的最大难题呢?
道理很简单,山东和陕西的苹果本来就是“光果”入库的,挑选交割品的时候,难度都很大,最多的时候有可能是要从10吨苹果中才能挑选出1吨合格的苹果。而“纸加膜”苹果,从收购到入库都是用塑料袋包着的。在收购的时候无论技师再怎么认真地查看,也不可能每个苹果都检测合格。这就注定了“纸加膜”苹果将来用于车板交割的时候,分选的操作成本更加大。
我们来设想一下“纸加膜”苹果如果用于车板交割,会面临怎么样的场景:
1、从冷库里搬出一箱苹果。
2、工人摘掉塑料袋,仔细观察它是否符合交割要求。
3、如果符合要求,放入一个筐子。
4、如果不符合要求,放入另一个筐子。
5、所有符合要求的苹果,重新回到冷库,堆放到指定位置。
6、等到车板交割的时候,买方来验货。
7、验货不合格,申请复检。
大家要注意以下这些实务操作的细节:
从第一次分拣到申请复检,按照规则,最长可能需要有一个月的时间、最短也得有半个来月时间。如果要分拣更多的货物,则需要的时间会更加长。
假设每天能检出5吨交割货物,则一个车板的货物就需要约4天时间(一张仓单相当于20吨货物)。如果想交5车货,需要拖延20天之久。这意味着,最早分拣的那一批到复检的时候,需要在裸果状态下持续50天,这将会严重影响到它们的硬度指标检测,导致检验不过关(相关检验操作可以参见上面的照片)。
如果复检不合格,需要换货的话又会增加大量的成本,而且上述的复杂的分拣流程还得需要再重新走一遍,而且更为要命的是:
谁也无法保证再一次复检就一定能够合格。
因此,在实务操作当中,大家可以参照某家冷库老板的观点:
合格的“纸加膜”苹果交割品,仓单生成的成本是要远远高于纸袋苹果的!
所以,如果卖方有足够理性的话,是不会拿那些“纸加膜”苹果来进行交割的。而理性的卖方也不敢为了区区几车货冒险去尝试车板交割,尤其是在丰收季节的10月到12月份期间,各现货商都忙于收购、入库、出口、贸易,是不会花很大精力来整理仓单来用于交割的。
今天料哥就先讲解到这里,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料哥,一位还没完全摆脱低级趣味的中年量化交易男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财经有料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