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M.3《慧说趣事》
漫漫丝绸路,黄沙翩翩舞
古今天下事,中外多趣闻
慧说趣事
带你走进历史瞬间,回味古今中外的那些爱恨情仇。
《慧说趣事》更新时间
伊金霍洛发布:周日更新
FM.3:首播10:15
↑↑↑文字太长?听听看↑↑↑
年5月10日,沈从文,这位现代文学史上的最后一个浪漫派,与我们永久地告别了。
这个咀嚼不尽的名字,这个名字下引人无尽遐想的《边城》、翠翠、茶峒、湘西、凤凰……构成了几代人对田园牧歌与人性之美的最初想象。
沈从文,这位被视作离诺贝尔文学奖最近的中国作家,为何让我们念念不忘,怀想至今?
晚年的沈从文
如果你在年轻时有幸生活于巴黎,那无论你在哪里度过余生,巴黎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场流动的盛宴。多年后名满天下的海明威,曾这样总结自己在巴黎的追梦岁月。像每个法国外省青年对巴黎的向往那样,文艺青年都渴望在年轻时生活于自己国家的首都,在那里学习、游历,增长一番见识——更理想地,在那儿挣取名声与一席之地。二十出头的文学青年沈从文,怀着这样朴素的愿望,从遥远的湘西奔赴北平。
年,到北平开始闯荡文坛的沈从文
沈从文后来当兵了,理由很简单,因为当兵就有一份薪饷。而跟着军队跑,他就看到了更多当时中国大江南北老百姓最痛苦的状态。他的一些短篇小说写的极好,有一篇叫做《丈夫》,写到当时在湘江流域的河边有很多吊脚楼。
就是水涨潮的时候会淹起来,就把木头架高,上面加了一个小违章建筑,这个叫吊角楼,当然就是穷人的房子。我们知道你如果好好的,你当然可以住在土地上,可是你没有土地,最后你就住在河边。
我常常跟朋友讲说,每次读沈从文的书,那个痛苦是比我读鲁迅还要强的。因为他让你看到最可怜的一批人,他连抱怨最后都不会,他只觉得我用这个方法过日子就好,他甚至不觉得那是生活里这么大的一种侮辱。沈从文到八十几岁的时候,好几次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很可惜他没有得到。可是我觉得他其实比许许多多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更具备强烈的文学性。
对生活在都市的中国人而言,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是我们对田园牧歌式乡土生活的最初想象。很多读者说,之所以每隔一段时间就忍不住重读《边城》,是因为,这部小说能够给予读者一种由心而生的相信——相信人性中有真正的洁净、纯良,相信美好的情感是生而为人最应当珍重的东西。
《边城》改编同名电影
沈从文47岁时,绝望自杀。他用剃刀划破脖颈和两腕动脉,又喝下煤油。他是怀着必死的决心自杀的,但被救出。死过一次后的沈从文不再进行正式的文学创作,因为找不到源头。书店也写信给他,说你过时了,以前印刷好未发行的存货我们已代为烧毁。一个写了近20年、站在文坛巅峰的天才型作家突然跌落,这比“50岁了突然被公司裁员”严重得多,写作不仅是他安身立命之所,更是他生命价值的维系。如果一个人在不知道沈从文结局的前提下,重生穿越到了他身上,家徒四壁、妻儿四散,事业颓败且永不可重返巅峰,他可能会想,那我还不如死了。但是沈从文选择了重新开始。不过是重新开始嘛。他从乡下小子去当兵,从一个小土蛮子去当作家,哪个不是重新开始?虽跌跌撞撞,但仍有可为。沈从文很喜欢古代物质文化研究,而且是公认的有天赋。宋明旧纸,川蜀刺绣,吴地青瓷,云南漆器,他都很专精。他先是申请进入历史博物馆做文书,贴贴标签,当当讲解员,后来被赶去扫厕所。副馆长说他“终日玩花花朵朵,只是个人爱好,一天不知道干些什么事”。从神坛跌落的他,谁都能来踩一脚。当年他曾帮助范曾解决在历史博物馆的工作,但好心没好报,屡次遭暗算,被当面奚落:“你过了时,早没有发言权了”。杀人诛心。沈从文气得发抖,几乎哭了。
沈从文给历史博物馆人员讲解
幸运的是,几十年后,沈从文以及他的作品终于被人从博物馆里重新发现!这的确是一种幸运,当然,这幸运不仅仅属于沈从文一人,而是属于所有的中国人,甚至于属于全世界!沈从文一直居于“边城”,即便是在他最为辉煌的时刻,仍然距离中心的政治文化很远。
“边城”里的沈从文就是这样,他身在都市数十年,仍然看不惯城市人的做派,融不进城市人的生活,他想着他的乡下,想着他的凤凰古城,想着他笔下那么多美丽的女孩儿:翠翠、萧萧、三三。这些美丽的女孩儿,滋润着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灵……
年,沈从文先生进入了诺贝尔文学奖评选的最终5人名单,但是沈从文先生于年5月10日离世,由于他的去世,评选程序终止。
年5月10日,离沈先生逝世已经30个年头,他似乎不曾离去,一直活在我们的心中。我总觉得,无论是30年还是年,人们始终会记得沈从文先生。
年5月10日,沈先生逝世30周年,这30周年的数字让我生出许多感想,情难自抑,便写下这篇文章,以此缅怀这位出生于湘西的文学巨匠。
今日的凤凰古城
(注: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下期预告:何鸿燊
丨来源:伊金霍洛旗融媒体中心
丨责编:杨柳丨校对:韩娇苏娜刘博
丨审核:朱肸
原标题:《读书
沈从文:最后一个浪漫派》